谈到罗伦·乔尔德,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但提起《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里的查理与劳拉,相信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会说:我知道!我喜欢!
罗伦·乔尔德
英国童书作家、插图画家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是罗伦·乔尔德的代表作,讲的是“小调皮”劳拉挑食的故事。
适读年龄:3—6岁
在这部作品里,乔尔德没有居高临下地告诉孩子挑食可不是好习惯;也没有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番茄有多好吃。她选择站在孩子一边,真实地描绘出孩子面对不熟悉食物时的恐惧,完全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烦恼。
她相信孩子自己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所以在她的笔下,劳拉和查理兄妹俩互动之后,劳拉最终决定,自己要试一下番茄。
乔尔德的绘本没有说教,却能润物细无声地完成“教育”这件事,帮助孩子去探索和应对他们遇到的难题,因此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她也凭借《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获得凯特·格林纳威童书大奖。
乔尔德同样将这种“不教而教“的力量贯彻到了她的新作品《好孩子,坏孩子》中。
好孩子,坏孩子
适读年龄:4岁+
《好孩子,坏孩子》讲述的是奇奇和桃桃兄妹俩的故事。哥哥奇奇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他能吃完不喜欢吃的西蓝花,总是认真洗手,会准时上床睡觉,每个星期五都主动清理兔子窝……奇奇觉得,如果人们认为你是好孩子,那就不要做坏事,以免让他们失望。
与之相反,妹妹桃桃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坏孩子”,不吃不喜欢的西蓝花,熬夜看电视,从来不清理兔子窝……桃桃觉得,如果人们认为你是个坏小孩,那就千万别做好事,以免让他们失望。
终于有一天,奇奇开始感到困惑:“为什么桃桃不用吃西蓝花呢?为什么桃桃从来不清理兔子窝?为什么桃桃可以熬夜看电视?”
大人们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放弃提醒“坏孩子”了,但你是“好孩子”,所以你要做。
“可是我也很喜欢熬夜,喜欢边看电视边吃巧克力泡芙啊。为什么总是我来清理兔子窝呢?我也讨厌西蓝花啊!做个好孩子有什么好处吗?”奇奇的脑袋塞满了各种想法。
于是,奇奇决定做出改变:上完厕所不洗手,吃饭时没有吃西蓝花,不按时睡觉,也没有在星期五清理兔子窝……
故事发展到这里,忍不住要为作者捏一把汗了,这个故事要怎么收场呢?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似乎可以享受更多“好处”,谁还愿意做一个好孩子呢?
摘掉“好孩子”徽章的奇奇虽然做了所有他想做的“坏事”,但他感觉并不好。这次,他不再为了当“好孩子”才去打扫兔子窝,他就是想要去,并且发现打扫完以后,兔子竟然对他微笑了,这让他很开心。
而一直做“坏孩子”的桃桃阴差阳错地被邀请参加了新邻居的生日聚会,甚至还得到了一个“好孩子大礼包”。她第一次对替她打扫了兔子窝的奇奇说了“谢谢”,还第一次和奇奇分享了礼物,她也很开心。
奇奇开始更多关注什么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而不是为了当“好孩子”而做;桃桃也开始尝试去做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当“坏孩子”而叛逆。他们不做好孩子,也不做坏孩子,只做自己。
他们的父母也不再简单粗暴地说“你是好孩子,你是坏孩子”了,而是开始接纳和欣赏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理解他们的时而乖巧、时而顽皮。因为他们明白了,孩子们都能够独立思考,做出选择,努力尝试做到更好。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可以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一个品学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去规定孩子的行为:你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孩子背负着“好孩子”的标签,费力地去迎合别人的眼光,却并不明白做这些“好事”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当某一天,他们遇到像桃桃一样的“坏孩子”时,就会萌生和奇奇一样的想法: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而他们可以?这不公平。
当然,我们有时还会先入为主地认定某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坏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不去深入了解原因,就直接认定是孩子捣乱。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不被接纳、不被爱、不被认可,就形成了负面的自我预期,不再有努力改变的动机:“我反正就是这样的,努力了也改变不了。”
显然,草率地用“好”或“坏”去定义一个孩子是不合适的。每个孩子都是多面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激发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己探索,独立思考,自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乔尔德的作品中想要传递给读者的。
我们成年人所追求的“自我”何尝不是如此呢? 撕掉标签,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在乔尔德打造的图画书世界里,获得自在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