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很有趣,这其实是一个曾经与我“擦肩而过”的选题。第一次注意到它,是在网络上读到的两篇文章里,一篇是《上野之外,值得引进的14本书》,介绍了14部值得国内引进的女性题材作品;另一篇则是《为记录<牛津词典>背后被忽视的女性,她写了一本小说》,单独介绍了本书的创作故事。
在大致了解过这本书的介绍后,它的立意和主旨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有意思!我想做这本书!我想报这个选题!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
《丢失词词典》
[澳] 皮普·威廉姆斯 著
闻若婷 译
接力出版社出版
不过前公司从互联网跨界进入出版业务,已经开始谋求转型,出版业务线基本不再开选题会了。我抱着不死心的态度去问版权代理,得知这本书已经被别家签走,于是我心安理得地“躺平”。当时我也没有追问到底是谁“抢走”了“我的”选题,因为即使它名花无主,依前公司的状态我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过了没多久,前公司出版线遣散,而我接到了接力出版社的offer。专业的童书社和成人文学,感觉好像毫不相干,但命运往往就是如此神奇,一次下班后的闲谈,我发现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编辑姑娘竟然就是“抢走”我的选题的编辑!
万万没想到,换了新的公司,它还会离我如此之近,那个时候我已经在感慨命运的神奇,还热心地跟那个姑娘分享我对这个选题的策划建议。
后来的故事好像剧本,那个姑娘中途离职回老家去了,而这个选题也因缘际会地转到了我的手上,兜兜转转,我竟然又与它重逢了。那个笑起来总是眯着眼睛的小姑娘将一堆纸质资料和外版书郑重交给我的时候,我拍着胸脯跟她打包票:“你放心,我肯定给你做好!”
或许这就是命定的缘分吧。
这个选题并非完全源自虚构,而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作者皮普·威廉姆斯通过研究《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史料,发现了历史上女性的缺位和抗争,从而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长篇巨著,讲述了女性词典编纂师艾丝玫的一生,以及她周围的女性为了女性权利而抗争的故事。书中除了女主人公艾丝玫之外,绝大多数的人物都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史诗”,一百多年,横跨三代女性。
皮普·威廉姆斯
设计师在目录上做了时间轴的特殊设计,从1886年到1989年,时间横跨一百多年,地点跨越两大洲,讲述了三代女性。
章扉也采用了女性头像,通过发髻的变化体现年龄的增长,完整展现了女主人公艾丝玫的一生。
1857年,伦敦语文学会决定展开一个百年计划:编纂一部史上“最权威”“最完整”的英语大词典,也就是后世广为人知的《牛津英语词典》。
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书影
(来自公号“玄猫之梯”)
以詹姆斯·莫瑞为负责人的团队公开向民间征集资料,每天都有无数英语词汇带着词条、定义和引文飞向伦敦,而词典编纂师的使命就是筛选合适的词语及其定义,将它们收录到词典中去。
其中一位词典编纂师的女儿艾丝玫跟着父亲在编辑部长大,对编纂师的工作心怀向往,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一张写有“bondmaid”的纸条被丢弃,她悄悄地捡了起来。随着收集到的词语越来越多,艾丝玫终于发现,这些词绝大多数是关于女性的。
有的词语就像“bondmaid”一样直接被放弃,没有收录到词典中去,而有的词语虽然获得收录的资格,但部分定义却被放弃了,比如sisters,只收录了“姐妹”等义项,“因共同的政治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女性;同志们”则被放弃,因为彼时的世界,没有女性参与政治的空间。
就像《牛津英语词典》明明有女性编辑的参与,她们为这部巨著贡献了数不清的词条和引文,却不被承认,连这部词典最后的出版庆功宴,她们的荣誉也仅仅局限于被获准看着男人们参加晚宴。
《牛津英语词典》部分编辑团队
前排左右两位女性均参与了编纂工作
(选自The Periodical)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最权威”和“最完整”吗?艾丝玫开始收集这些词语,但还远远不够,她开始从市场、剧院等地方收集女仆、乐伎等使用的词汇,立志要编纂一部属于女性词语的词典,而她将这些词语称之为“丢失词”。最后,她在排版工人的帮助下印制出了《女性用词及其意义》。
这些词语虽然的确没有被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但在《丢失词词典》中,它们依然拥有了自己的位置,它们依旧存在,没有被“丢失”。
艾丝玫的一生都与《牛津英语词典》交织融合,通过她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了《牛津英语词典》的问世,以及一百多年前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女性争取投票权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读外国文学,译者往往比作者还重要,我深以为然。正如王科一、孙致礼之于奥斯丁,草婴之于列夫·托尔斯泰,马爱农、马爱新之于“哈利·波特”,优秀的译者是读者阅读外国文学的引路人。
做外国文学,编辑工作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译者,译者翻译得好,之后的编辑和营销工作都会事半功倍,这一点我想很多编辑都有共鸣:当你面对不合格的译者交上来的“烂”稿子,你还被迫虚与委蛇地说“老师真厉害”,而你却得加班加点润色修改的时候,心里一定在骂人。
闻若婷是繁体中文版《词典》的译者,有着非常强的翻译功底,彼时繁体中文版已经出版,我们在阅读了译文后感觉非常震撼,果断决定购买繁体中文版译文。
比如小说英语原文中多次提到《牛津英语词典》编辑部——Scriptorium,这个词本指修道院里用于存放、誊写手抄本的“藏经阁”,但如果直译为“藏经阁”,不仅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而且与其实际的用途也不是很搭配;还有人翻译为“缮写室”,却失之普通之意,而闻若婷将其翻译为“累牍院”,昵称“阿牍”。“累牍院”的译法不仅更具文学色彩,还使其更有独到的风味。
《牛津英语词典》编纂处——Scriptorium累牍院
除了这个小细节,闻若婷对译文的处理还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连我们专业是英语文学的校对老师都忍不住表达了赞美,甚至在校对时与编辑一起沟通译文,这些其实已经超越了校对的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接力出版社是专业的童书出版社,校对任务很重,成人文学书涉及的知识点要比童书多很多,字数也会非常多。按照版面字数计算绩效的时候,其实成人书是相对吃亏的,但校对老师依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磨这本巨著,还是因为被译文折服。
一名优秀的译者,不仅是在翻译,也是在创作。
封面是一本书的门面,给读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护封上,设计师结合书的内容先后设计了多版方案,还参考了法国版、土耳其版、繁体中文版、澳大利亚版等的封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在策划会上,我们一致选择了现在的版本。
《丢失词词典》各种版本书封
它虽然脱胎于澳版,但设计师替换了澳版的元素,封面的花朵也换成了小雏菊,显得更清爽、更素雅,更符合本书的内容。
部分设计方案一览
在设计师的建议下,我们还增加了许多特殊工艺:外封小雏菊的叶子铺了一层浅金,五色印刷,有一种金光闪闪的质感,同时书名采用了烫电化铝和起鼓的工艺,出版部和印厂的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和我们来回算成本,沟通文件如何修改、打样,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纸和不同比例的金色,最终才找到了最完美的呈现效果。
而内封则完全是我们特有的设计,为了呈现出与书名更加搭配的效果,设计师参考了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词典封面,最后完成了让发行老师也非常赞叹的方案。不管是颜色还是花纹,在形式上都好像是一本原汁原味的词典。
我们设计的苦心没有白费,还得到了作者皮普·威廉姆斯本人的喜爱,版权方在邮件中告诉了我们作者对设计的称赞。
同时,因为有大量的历史内容,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更容易读懂小说,我们特意设计了两款赠品。
一份是《牛津野闻》老报纸,我们模仿了20世纪英国报纸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沉浸式体验一百多年前的牛津风情,报纸的出版时间、期数其实也有小彩蛋哟!
还有一份是《牛津英语词典》编纂时间线和《丢失词词典》内容时间线的三折卡,两面分别对应着历史与虚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查阅,或者读完全书后再去对照,这样会有不同的感觉,也便于更好地理解内容。
可能每本书的命运都与内容有某种关联,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如同艾丝玫收集词汇一般充满坎坷——先不说先后换过两任编辑,出版时间被迫一拖再拖。
在审校、设计和外审上,也都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幸亏最后都一一解决了,虽然比预定的出版时间晚了很久,但是优秀的文字从来都不惧怕等待。
国外的两位作家,《教授与疯子》的作者西蒙·温切斯特和《辛德勒的名单》的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是很早就确定下来可以署名推荐的。但除了国外的作家,我们还希望可以寻找到一位最适合这本书的女性专家,我把目光投向了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理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女性文学研究学者张莉。张莉教授多年来深耕女性文学领域的研究和推广,是《丢失词词典》最佳的推荐人,我通过她的学生联系到了张莉教授,张教授被这本书的内容打动,很快就欣然允诺。
就在紧锣密鼓准备出版的过程中,很不幸的是,我竟然骨折了……这篇手记就是我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胸口敲出来的。这本书后续的签字流程都是我们的编务小姑娘帮我走完的,还有美编帮我送封面,营销编辑帮我报销,校对老师帮我送稿子。很幸运地,我如同艾丝玫遇到自己的sisters一样,我也遇到了一群可爱的Partners,虽然过程坎坎坷坷,《丢失词词典》但还是顺利出版了。
做编辑很辛苦,别的职业可能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编辑自己就是一条流水线。从选题、策划、设计,到监印、营销,编辑全程都要参与,事无巨细,让你感觉自己即便有三头六臂都无法施展。
但是,当你收到带着油墨香气的样书,你就会发现,你还是如此热爱这份事业,更是如此热爱文学。
年前在给各个新媒体博主提报今年新选题的时候,《丢失词词典》也获得了很大的关注,除了入选书单来了公号“2024年,出版界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书!”、中图网“2024年最值得期待的新书”外,就连深耕童书的公号大V丹妈都被《丢失词词典》种草,特意在手术前写下一篇赞赏文章——《发完这篇,我就要进手术室了》,向读者热情推荐。
成人文学书也可以得到童书达人的喜爱,是不是也算一种跨界呢?这些都让我们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丢失词词典》是一本好书,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小说。
我们内心有时如冰封的大海,而阅读正是这把斧头,劈波斩浪。我想将这部小说推荐给每一位读者,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可以通过这部小说理解女性,了解自己。
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曾说过:“当人类更加疏远时,小说变得如此重要。在一个似乎即将进入黑暗期的世界里,小说是手中希望的余烬。它可以提醒我们一起找回曾经美好的世界。”
也想请您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部小说,我们一起共享平静,一起找回美好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