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出版界有这样的一个传统:每一家出版社都有自己致力运作的一个出版领域,其中一些少儿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也就十分之一。然而,随着童书出版的火热,现在近90%的出版社都在跨界出版少儿类图书。有业内人士说,童书出版门槛越来越低,童书质量也就变得良莠不齐。“成人化、低俗化还有缺乏原创,都是童书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童书质量的差距所在。”
表面看,出版社“玩跨界”是一种“不务正业”行为,毕竟“术业有专攻”。但是,在出版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出版社跨界出版少儿类图书,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市场行为,谁也不能“说三道四”。然而,图书出版是文化事业,总有不可逾越的原则或责任,那就是保证少儿图书质量,不做有害儿童的图书。但是,童书出版门槛越来越低,童书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比如童书的成人化、低俗化就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市场经济下,童书出版大有“萝卜块了不洗泥”与“抢到碗里就是肉”的现象,这是应该引起文化主管部门警惕和反思的。
据中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全国500余家出版机构年均出版4万多种童书,仅去年前三季度,国内童书销售总量就达到5亿册。业界有观点认为,这是童书的黄金时代。越是童书出版的黄金时代,监管责任也就越大。故而,建议全国开展童书净化工程,确保少儿精神食粮的安全。一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童书出版的合法合规。二是出版社要有选择性地出版童书,不能无所顾忌地什么书都出,一定要选择对儿童成长有益的图书,坚决淘汰对儿童成长无益的、低水平重复的、高定价高折扣的图书品种。图书出版一样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家长为儿童购书首先选择品牌书;其次选择获奖图书;再者选择优秀的出版社和作者的优质图书。
童书出版越火热,出版责任也就越大。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是全社会的最大责任。对于出版社和政府监管部门而言,为儿童提供或出版优质的精神食粮,就是一种责任。全国582家出版社起码有546家在出少儿类图书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童书市场繁荣了,儿童或家长购买童书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不好之处是给监管增加了难度,监管越来越难了。这就需要出版社和监管部门认真履职,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少儿图书的质量和健康,不要让低级趣味或垃圾图书进入市场,不让不健康的图书侵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安全。(张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