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2020年8月4日,“暮光之城”系列新书《午夜阳光》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丹麦、巴西正式上市,开启新一轮销售神话。
《午夜阳光》在开售一周内,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至全球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并夺得美国、英国、巴西等地亚马逊榜单第一名。《午夜阳光》简体中文版已由接力出版社引进,将于不久后与广大读者见面。
《午夜阳光》暂定封面
时隔12年《午夜阳光》千呼万唤始出来
midnight sun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销售奇迹由来已久,2005年该系列第一部《暮色》出版后一炮而红,之后三年陆续出版的《新月》《月食》《破晓》再接再厉,甚至将J.K.罗琳所著《哈利·波特7》拉下畅销书冠军宝座。目前,“暮光之城”四部曲的全球总销量已达到1.6亿册。
《午夜阳光》是“暮光之城”系列的第五部,原本的创作计划是2008年,即前四部火爆全球之时完稿,但该书手稿的前十二章却在当时遭到泄露。据《十七岁》(SEVENTEEN)杂志报道,当时这些内容突然之间传遍所有网络,该书作者斯蒂芬妮·梅尔致信其粉丝,表明她将不再继续写这部作品,这部书将被无限期地封存。
事情的转机来自梅尔的母亲。据 BUSTLE 杂志报道,由于母亲一再劝说,甚至不惜以母亲的身份开出条件,梅尔终于在时隔12年后重新提笔。
“她告诉我,如果我能在这部书里还原《暮色》中的著名草地场景,她就别无所求,再也不来‘烦’我,我可以想怎样就怎样。”梅尔对 BUSTLE 杂志的工作人员说:“作为母亲节的礼物,我是为了我的母亲重新提笔完成这部作品。除此之外,我再无其他礼物可送。而她也只想看到这本书,别的什么都不想要。”
梅尔要把男主角爱德华的心“剖开”
给“暮光粉”看
midnight sun
《午夜阳光》是从男主角爱德华的角度出发,重述畅销小说“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的故事,在爱德华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面你看不到他的焦虑,但当你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时,那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面对男主角真实想法可能跌破读者眼镜这件事,梅尔似乎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这让人既兴奋,又紧张。”梅尔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我很确定,大家拿到书后,会发现故事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读者们早已在脑海中构建出他们理想的故事情节,所以没有人能完全符合他们的预期。”
媒体访问Q&A
midnight sun
在接受外国众多媒体采访时,梅尔还就很多有意义或有意思的问题,给出了诚恳、风趣的回答。以下是精选Q&A(问答)内容。
SEVENTEEN:是什么让你在时隔这么多年之后想要重新续写《午夜阳光》?
斯蒂芬妮·梅尔:因为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对我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我的粉丝和我的母亲,当然这部没有写完的故事也对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老实说,这部作品更像是我应当完成的一个项目,而不是我想不想做的问题。写作过程并不总是充满乐趣,也并非轻松之事。话虽如此,当这部作品最终完稿时,我仍然感到自己充满了成就感,而且有些篇章写起来也很激动人心。
SEVENTEEN:故事情节与你多年前写作的初稿有什么不同吗?
梅尔:这个故事真的无法改变。它与“暮光之城”紧密联系,我在写作上几乎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但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反而是一种有利因素,因为我永远都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使故事情节过于偏离主线。
SEVENTEEN:粉丝们已经从贝拉的视角知道了《暮色》的故事发展,《午夜阳光》会有什么不同呢?
梅尔:《午夜阳光》的色调更暗,因为整个故事的叙事者是一个早就预料这终将是一场爱情悲剧的人。但贝拉的心里充满了希望,这是她第一次恋爱,她从不承认存在任何真实的障碍。爱德华也是第一次恋爱,但他百分之百认为这个爱情故事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但是,就像这三十章中的前三个篇章所讲述的,他对某些事也充满希望。所以,整个故事只有10%的快乐,而其余90%则是忧虑。
SEVENTEEN:当你宣布出版这部作品之后,粉丝们的反应如何?
梅尔:他们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而且……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来形容。或者说是验证了我的想法,因为我曾怀疑是否还有人想要看到这个故事。毕竟已经过去这么长的时间,我想如果没有人再关注这个故事,那也是我自找的。因此,当我知道人们仍然想要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
SEVENTEEN:你希望粉丝们在观看《午夜阳光》之前记住什么?
梅尔:记住《破晓》,记住爱德华将会突破一切障碍,终有一天,他将会得到永久的幸福。不要尝试幻想从爱德华的视角讲述《新月》(我将永远不会尝试重述这部作品)。
SEVENTEEN:在《暮光之城》10周年的时候推出纪念版《暮色重生》。现在,我们又将在15周年之际看到《午夜阳光》。你是否已经在为20周年庆典制订相关计划?
梅尔:在这本书最终完稿之后,我打算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其他题材的世界。我想我的希望就是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创作完成另一本书。
《纽约时报》:你为什么决定现在出版这本书?
梅尔:因为我现在写完了。这本书没能早点出版是因为一直没能结稿。当我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明——当我意识到自己确实能写完这部作品时,我就立即开始启动出版流程,因为我知道那些一直在抱着宽容的态度,耐心等待的读者们,他们实际上已经急切等待很长时间了。
之后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考虑过,是否坚持出版这本书。但随着事态发展,我们的态度迅速明朗起来。短期内,我们没有看到疫情完全结束的可能。但是,当我现在手边有书可读的时候,我真的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其他事能如此令人兴奋的了。我希望其他人也有同感。
《纽约时报》: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为什么决定无限期推迟出版这本书?
梅尔: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这件事是让我警醒的原因之一。我不认为这是有人恶意为之。我想可能是有人想读一下这部书的初稿,然后就借去复印,但复印之后却没有归还给我。这件事本身并不可怕,但是每当我想到可能有人在我的电脑上阅读我的作品时,我就会感到毛骨悚然。
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因为没有人想要把一份粗略起草的初稿拿出来供大家品头论足。因为你知道,我本可以把作品内容写得更好。对于作者来说,初稿只是作者把心中想到的东西一股脑堆砌到纸面上的结果。无论怎样,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很久了,我现在觉得,那更像是吃饭时不小心噎了一下。
《午夜阳光》是我费尽心血,绞尽脑汁才写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耗费这么长时间才结稿的真正原因之一。与我写作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也是第一人称叙事,而我更像是把主角视角记录下来的人。这种写作方式既有趣又令人兴奋,每写一个字都像是经历了一场搏击。
《纽约时报》:读者对这部新作可以有哪些期待呢?
梅尔:我认为这本书最有趣的是——体验非人类的感觉。我喜欢那种经历,剥离你的人性,使你变成另一种样子。
我认为人们不会想到爱德华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物。创作这个人物也使我变得更加焦虑,这也是我很难让自己融入故事情节的原因之一。他的焦虑和我的焦虑交织在起来,结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最初还显得相当自信,但到了最后还是败下阵来,贝拉真的把他的表象撕得粉碎。他在《暮色》中表现得非常坚强,而且超级自信,但事实并非如此。
《纽约时报》:在不做任何剧透的前提下,可以说说读者将对爱德华有哪些新的了解吗?或者他们重读《暮色》的话,将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哪些新发现?
梅尔:我觉得《午夜阳光》的情节很难再被透露,因为爱德华爱上了贝拉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了。
我认为读者将看到的新内容,主要是爱德华非人性化的观点,以及《暮色》中没有涉及的时间内发生过的事。在这本书里,我提笔一气呵成的篇章是贝拉还未出现的那些时候。为了表现出爱德华的本性,我没有把笔墨固守在一套固定的对话和行动模式中。
跟着爱德华的视角重新看一遍《暮色》里的故事,读者会对一些角色更加喜爱,而让另外一些角色失宠。不仅因为一些角色时常出现在爱德华的故事线里(给角色加戏),还因为爱德华能读取这些人的所思所想(让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角色)。
对于爱德华来说,他一放松就会听到周围人的心声,这是他没法控制的。当读者设身处地站在爱德华的角度看整个故事,就会被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各种心声塞满脑袋。所以,读者不仅能在书中看到人物的外在表现,还能全方位地了解故事的全貌。
《纽约时报》:你打算通过爱德华的视角来写“暮光之城”全部系列吗?
梅尔:不会,一点也不,这也是为爱德华好。从他的视角进行创作让我极为焦虑,写这本书的经历让人并不开心。所以继续用爱德华的视角重写“暮光之城”系列,不是个好主意,尤其是想到《新月》将会是一场悲伤而空虚的噩梦时,我就更不想继续这样的创作了。而且我认为这本书已经足够让读者了解爱德华这个人物了,当你再去重新翻阅“暮光之城”的其他作品,你将能更深地体会到爱德华的所想所思。
《纽约时报》:你接下来打算写什么?
梅尔:我现在有三个候选题材,而且我偶尔也会动笔涂鸦。如果《午夜阳光》成功发行,并且得到读者认可,到那时我再看看哪个题材更吸引我。我喜欢搞点科幻题材,但在创作这类作品之初,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有完整的故事架构,然后才能认清这是否与自己的意中题材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