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幻文学界,似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看J.K.罗琳的作品,那你一定会爱上雷克·莱尔顿。
奇幻文学写作,是一个“红海领域”,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书,不一而足,但雷克·莱尔顿还是凭借自己超强的设定和文字能力突出重围,成为全球知名的奇幻文学作家。
雷克·莱尔顿
十五年来,他的作品凭借其非凡的魅力,虏获了无数青少年读者的心。
热销十五年,版权售至39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销量破1.9亿册。 常年占据欧美各大畅销书榜,曾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入选亚马逊“一生必读的一百本书”。 被誉为“《哈利·波特》之后必读的奇幻小说”。
自2010年简体中文版《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出版至今,雷克·莱尔顿的重要作品均由接力出版社出版,接力出版社就像雷克·莱尔顿的“中国之家”。 对于许多粉丝来说,“催更”“云监工”都是日常,每一次有新作出版,都会重新引发一波热潮。尤其是“阿波罗的试炼系列”,因为仅出了两本,第三本还在路上,所以被催促得更加厉害。
这不,小编终于硬气了一回,因为第三本它真的来了! 一个诸神降临的奇幻世界 “阿波罗的试炼系列”堪称“波西·杰克逊系列”的姊妹篇,阿波罗是波西的好朋友,前者是天神,后者是半神,他们虽然性格和成长轨迹完全不同,但都在这个逐渐失控的奇幻世界中拼命维护着正义与秩序。 “阿波罗的试炼系列”从大战结束后阿波罗被贬为凡人开始讲起。
从奥林匹斯山坠落以后,阿波罗栽进了凡间一个肮脏腐臭的垃圾桶里,他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失去的八块腹肌哀叹,麻烦就接踵而至:德尔斐神谕持续失灵,混血营接连有半神失踪,而失去了天神力量的阿波罗,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指定一个半神去替自己解决麻烦……
看起来,雷克·莱尔顿给了阿波罗一个“地狱模式”的开局。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波罗怎么可能找回所有失落的神谕,让那几个造成这些危险局面的大反派束手就擒呢?
要知道,他现在只是一个长着青春痘、手无寸铁的平凡男孩呀!
一场风云突变的神谕归位之旅 在这个套系的前两部——《神谕隐踪》与《预言暗影》中,阿波罗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梅格,她似乎有着非同一般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也像个谜,但阿波罗还是和她成了朋友,并且决心与她一起寻回神谕。
“阿波罗的试炼系列”前两册
老对头皮同盘踞在神谕之上,切断了预言的源头;名为“野兽”的神秘人在阴暗处低语,谋划着夺取阿波罗的一切。
特罗弗尼乌斯岩洞散发着令人失去理智的气息,还与阿波罗不堪回首的过往紧密相连,更糟糕的是,统治这里的“皇帝”早已布好了天罗地网,等待阿波罗上门。
虽然万般艰难,但梅格还是陪阿波罗完成了寻找前两个神谕的任务。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才仅仅是开始。
在第三部《烈焰迷宫》中,阿波罗一行人举步维艰,他们在魔幻迷宫里跋涉了两天,跨越了黑暗的深坑,绕过了冒着毒气的湖泊,终于来到了基地——棕榈泉。他们在棕榈泉见到了传说中的木精灵,并从木精灵口中得知,加州大火肆虐,成千上万的木精灵已经休眠,这一切可能都与阿波罗一直寻找的赫罗菲勒神谕有关。
为了阻拦阿波罗,囚禁了神谕先知的第三个皇帝设下重重关卡。但陷阱有时也意味着新的线索,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阿波罗终于来到最后一关——只有破解重重字谜,他们才能找到敌人的大本营。
人物性格和神话中的人物性格一脉相承 阿波罗是宙斯的儿子,每天的工作本来是驾着太阳神战车游走于天际,现在却掉进了垃圾桶,还要听任一个半神少女的差遣,这一冲突让整个设定都有趣起来;梅格是一个半神,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她还有一个性格十分狂躁的继父,这让她在面临一系列选择时都左右为难;派珀与朋友之间爆发了矛盾,但朋友却不想沟通,这让他们的关系剑拔弩张。 文中的每个人物基本上都面临着家庭矛盾、学习困惑、青春期心理变化等问题,这能够让青少年产生深深的共情。
作者对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的纯熟了解,让他能够不断将神话中的人物编织进故事中,而且毫无违和之感。不管是半神之子波西·杰克逊,还是太阳神阿波罗,作者都赋予其完整的现代人物特征,但其行为又似古典神话中的人物,这能让读者一边读故事,一边更为轻松地了解古典神话。那些对少年儿童来说曾经无比生僻的名字——阿耳忒弥斯、阿瑞斯、阿芙洛狄忒——仿佛都变成了他们的好友,神话脉络也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这让古典神话有了另一种路径的传承。
在动人心魄的故事中体味真诚、友谊、梦想的真切含义 “阿波罗的试炼系列”故事性非常强,但作者的野心不仅限于“讲故事”,他还希望能让少年儿童体味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了解到,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必须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还有,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那些美好的品质:真诚、善良、懂得包容、珍视友谊。 作者会让主人公经历重重“道德挑战”,在进行这些挑战时,同时也是在让读者做选择题,让他们在动人心魄的故事中获得正能量。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雷克·莱尔顿打破了我们对神明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崭新、奇幻的世界,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